当前位置:主页 > 简体中文 > 创新理论 >

坚定的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

  • 2009-04-30 15:51
坚定的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
——警惕中国经济回走十年前的老路
文/吴子敬
 
   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,在公认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为这些成绩付出了相应的代价。多年前小平同志对世界作出了判断:和平与发展。而在新世纪过去将近十个年头的今天,对于世界新的主体判断,我们不妨称之为:环境与发展。如果哪一个国家没有按照这一论断,而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,这种发展一定是短视的、短期的、不持续的,一定是历史的倒退。
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成为了我们党的执政纲领,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肯定。更加重视资源环境,更加重视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环保总局也因此被提升为环境保护部,彰显出中国在这方面的决心。
 
    但《纽约时报》4月18日的文章《经济低迷改变中国产业发展优先权》,国内媒体翻译为《经济低迷令环保让路》)透露的信息让人倍感忧虑。文章称在当前全球性金融海啸爆发,我国面临巨大的社会失业压力,国家要力保经济增长目标的时候,我们为振兴经济而制定的计划,又不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物,迫使环保部门改变了其刚刚形成的严格的环境监察方式和强势作风,加速和放宽了工业项目的环境审查程序。改变奥运前的环保政策,而全力倾向于保护经济增长:一大批污染企业被环保部和地方环保局放行,重新开工和上马。
 
    据《纽约时报》报道,环保部门已开通了一条实际上是大大降低环境要求的审批“绿色通道”。各级环保部门也在迅速跟进,将环境影响评估时限从原来最长的60天缩减为5天。
 
    经济的发展有其规律性,在当前的形势下,我们政府的重任就是“保民生、促增长”。在今年制订GDP增长不低于8%的任务面前,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,地方政府加大了基建项目的投入来增加GDP。此时对于环境要求审批的放松,让环保部门变了性质。环保部门的公章只能在保增长、促民生的名义下盖在了污染项目通行证上,成了污染合法化的保证。
 
    4月18日的《纽约时报》报道说,2008年底,环保部在中央压力下3天时间内就审批通过了93项新投资计划,投资总额约为380亿人民币。而据《瞭望》周刊2009年2月份报道,去年11月26日至28日三天间,环保部批复项目环评文件93个,总投资2600多亿元。另据新华社 2009年3月11日报道,环保部副部长吴晓清说,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底,环保部共受理了环评申请195个,同期批复了246个,涉及的项目总投资是9700多亿元。而一旦放低要求,地方环保部门审批速度更快,河北省1天之内就批了4个水泥厂。
 
    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,特别是包括医疗、教育、就业等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,内需启动亦非一日之功。5.85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加大交通、钢铁、石化、纺织、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投资规模的10项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,似乎让人重新回到1998年金融危机靠大规模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。我们暂时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,被迫在“科学发展”与“保增长”博弈中,“科学发展”给“保增长”让了路。但事实上我们非常清楚,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权宜之计,如果屡以实施,将给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的伤害。
 
    我们一直再讲危机与机遇的问题,一直在讲如何在这次洗牌中如何争取主动,如何变危机为生机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本身已淘汰了中国相当一部分落后产能,但对于结构不稳定的恐惧,以及对快速增长的路径依赖,迫使我们还是从旧有的模式中寻找经济增长的药方,而不管这些药方是不是可持续。以历史的经验来看,当本次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平息之后,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定会用“绿色壁垒”来榨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,在环境问题上为难中国,我们也将会被迫以高昂代价调整产业结构。
 
    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提到:“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,是没有出路的。”十七大后把“科学发展观”写入了党章,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,解放思想,大胆创新,寻求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突破,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我们就调转航向。如果这样也只能说明我们太不成熟,太没有远见了。